台灣沒樹哇?是樹蛙啦!2025年台灣樹蛙價格&飼養全攻略

台灣沒樹哇?是樹蛙啦!2025年台灣樹蛙價格&飼養全攻略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台灣樹蛙聽不懂,它只是一隻本土樹蛙,有著翠綠色的身體,淡黃色的胸腹、黑珍珠般的小眼睛。它很笨,智商很低,沒有多少認知能力,看不懂書,聽不懂話。它的壽命很短,比人短,比樹短。它很渺小,不起眼,但是我們爬寵玩家愛它,因為它可愛又漂亮。如果你也是如此,我們整理了2025年台灣樹蛙價格&飼養全攻略以供參考。

台灣樹蛙:你該知道的品種小知識

台灣樹蛙
台灣樹蛙

起源:台灣本土的「原住民」

台灣樹蛙(學名:Rhacophorus moltrechti)是台灣特有種兩棲類,主要分布在台灣本島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區,從平地的竹林、果園到海拔 1500 公尺以下的闊葉林都能見到它的蹤跡,尤其喜歡靠近水源的潮濕環境。

習性:夜間活躍的「樹上居民」

台灣樹蛙是典型的夜行性動物,白天會躲在樹葉背面、樹洞或岩石縫隙中休息,傍晚後才開始活躍覓食。它們善於攀爬,指尖的吸盤能牢牢吸附在樹枝或葉片上,即使在光滑的表面也不會滑落;繁殖季時(每年 3-10 月,以春夏季為高峰),雄蛙會在水邊的植物上鳴叫,聲音清脆,目的是吸引雌蛙前來交配,並在水邊的葉片上產卵,卵孵化後蝌蚪會落入水中發育。

外形:小巧可愛的「綠色精靈」

台灣樹蛙的外形很有辨識度:全身以翠綠色為主,背部可能帶有少量淺黃色或白色斑點,腹部顏色較淺(偏黃白色);眼睛大而圓,虹膜呈金黃色,看起來格外靈動;四肢細長,指、趾末端有明顯的吸盤,這是它適應樹棲生活的關鍵構造。

體長 成年個體體長約 3-5 公分,雌蛙略大於雄蛙,雌蛙最大可達 5.5 公分,雄蛙平均約 4 公分
體重 成年個體體重約 2-5 克,輕巧的體重有利於在樹枝間移動
個性 膽小敏感,遇到干擾會迅速躲到樹葉後方或跳躍逃離,不主動攻擊人或其他生物
壽命 野外壽命約 2-3 年,人工飼養環境下若照顧得當,可達 4-6 年

台灣樹蛙冷知識:原來它有這些特殊之處!

  1. 皮膚能呼吸:台灣樹蛙的皮膚不僅是保護層,還能輔助呼吸 —— 皮膚下的微血管可以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氧氣,因此它們必須保持皮膚濕潤,若皮膚乾燥,呼吸效率會大幅下降,這也是為什麼它們總喜歡待在潮濕環境中.
  2. 鳴叫聲會「變調」:雄蛙的鳴叫聲並非固定不變,在繁殖季初期,鳴叫聲較短促清脆;到了繁殖高峰期,為了競爭配偶,鳴叫聲會變得更長、更響亮,有時還會與其他雄蛙「對唱」,形成獨特的夜間聲景。
  3. 蝌蚪會「躲敵人」:台灣樹蛙的蝌蚪孵化後,會在水中靈活躲避天敵(如魚類、水生昆蟲),甚至能感知水質變化 —— 若水質惡化(如缺氧、污染),蝌蚪會加快變態速度,儘早發育為幼蛙離開水體,提高生存機率。
  4. 體色能輕微變化:雖然台灣樹蛙主要是翠綠色,但它的體色會隨著環境溫度、光照強度和情緒輕微調整 —— 例如在低溫環境下,體色可能偏深綠;在高溫或緊張時,可能略淺,不過變化幅度不如變色龍明顯。

台灣樹蛙壽命:如何讓它活得更久?

台灣樹蛙壽命差異主要來自「環境」—— 野外個體面臨天敵(蛇、鳥、老鼠)、惡劣氣候和食物短缺等問題,壽命較短(約 2-3 年);人工飼養下,只要規避這些風險,壽命可延長至 4-6 年,甚至更久。但即便如此,台灣樹蛙壽命依舊不長,因此飼主要多加珍惜,同時留意以下常見疾病:

常見疾病 主要症狀 應對方法
皮膚炎 皮膚出現紅腫、潰瘍,或分泌異常黏液,蛙類會頻繁摩擦身體 1. 立即更換飼養箱墊材,用溫水輕輕沖洗患處;2. 飼養箱溫度控制在 22-25℃,保持通風;3. 嚴重時需諮詢兩棲類獸醫,使用獸用抗生素軟膏
呼吸道感染 呼吸急促、張口呼吸,偶爾伴隨咳嗽聲,活動量下降,不願進食 1. 提高飼養箱溫度至 25-26℃(避免低溫刺激);2. 增加環境濕度至 70%-80%;3. 及時就醫,使用獸用呼吸道藥物
腸胃不適 排泄物稀爛、帶有黏液或未消化的食物殘渣,蛙類體重下降,精神萎靡 1. 暫停餵食 1-2 天,其後更換餌料(如從蟋蟀換為果蠅,減輕腸胃負擔);2. 餌料中添加少量獸用腸胃調理藥物;3. 保持餌料新鮮,避免喂食腐壞食物
寄生蟲感染 體型消瘦、食慾正常但體重不增,嚴重時排泄物中可見白色蟲體或蟲卵 1. 收集排泄物樣本送獸醫檢查,確定寄生蟲種類;2. 根據醫囑使用獸用驅蟲藥(如吡喹酮);3. 定期更換飼養墊材,消毒飼養箱用具

台灣樹蛙會認人嗎?它的智商到底怎麼樣?

很多人好奇:養久了台灣樹蛙,它會認得我嗎?答案可能要讓你有點小失望 —— 台灣樹蛙的大腦結構較簡單,並不具備「認人」的能力,也無法像貓狗那樣對主人產生依賴性。而從智商來看,台灣樹蛙智商不及1 歲嬰兒的水平:它只能依照本能行事,不具備學習能力,這也導致它們的互動性較低。

台灣樹蛙個性:膽小卻活潑的「小傢伙」

  • 膽小敏感:白天幾乎不動,一有輕微震動(如開關飼養箱門、說話聲太大)就會立刻躲起來;遇到陌生人靠近,會緊張地縮成一團,甚至跳躍逃離。
  • 夜間活潑:傍晚後會變得活躍,在飼養箱內到處攀爬,主動追趕移動的餌料;若飼養箱內有水源,偶爾還會跳進水中泡一泡,再爬回樹枝上休息。
  • 不喜歡「社交」:台灣樹蛙是獨居動物,除非是繁殖季,否則不建議多隻混養 —— 混養時可能會出現搶食、爭奪棲息地的情況,甚至導致體弱個體受傷或餓死。

台灣樹蛙價格

台灣樹蛙
台灣樹蛙

如果你想飼養台灣樹蛙,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野外捕捉、買賣野生個體是違法的,因此必須透過合法管道購買人工繁殖個體。接下來,我們將介紹人工繁殖台灣樹蛙價格,僅供參考:

個體類型 體長範圍 台灣樹蛙價格(NT$ 備註
幼蛙(蝌蚪變態後 1-2 個月) 1.5-2 公分 150-250 元 / 隻 適合新手練習飼養,適應能力較強,但需喂食小型餌料(如果蠅)
亞成體(3-4 個月) 2-3 公分 250-350 元 / 隻 體型已較穩定,食性轉為小型昆蟲(如小蟋蟀),存活率高
成年體(6 個月以上) 3-5 公分 350-500 元 / 隻 已達性成熟,外形完整,適合有飼養經驗者,部分店家會提供性別鑑定服務

台灣樹蛙缺點:飼養前必須考慮的 5 件事

台灣樹蛙缺點1:對環境要求高,難以維持穩定

台灣樹蛙需要「高濕、溫差小」的環境:濕度要保持在 70%-80%(低於 60% 會導致皮膚乾燥,高於 85% 易滋生細菌),溫度要控制在 22-26℃(低於 20℃會影響食慾,高於 28℃可能中暑)。若你經常出差、沒時間調整環境,或居住環境溫濕度波動大(如沒有空調、經常開窗通風),很難維持適合它的條件。

台灣樹蛙缺點2:飼料需「活體」,購買和儲存麻煩

台灣樹蛙只吃活體昆蟲,不吃死蟲或飼料顆粒 —— 常用的餌料有果蠅(幼蛙)、蟋蟀(亞成體 / 成年體)、麵包蟲(偶爾補充)等。這些活體餌料需要單獨購買,且儲存有講究(如蟋蟀需要飼養箱、餵食蔬菜,果蠅需保持溫度在 25℃左右),不僅花錢,還要額外花時間照顧餌料,對「怕蟲」的人來說更是難題。

台灣樹蛙缺點3:夜間鳴叫可能擾民

每年 3-10 月是台灣樹蛙的繁殖季,尤其是雄蛙,會在夜間鳴叫(即使人工飼養,繁殖季的鳴叫本能也不會消失)。鳴叫聲雖然不響亮,但在安靜的夜裡(如凌晨 2-3 點)仍可能影響你的睡眠,若你住在公寓、隔音效果差,還可能被鄰居投訴。

解決方案:繁殖季可將飼養箱移至陽台或單獨房間,並在飼養箱外包裹隔音棉(如泡棉),減少鳴叫聲傳播。

台灣樹蛙缺點4:無法頻繁互動,「養著像擺設」

台灣樹蛙不會認人,也不喜歡被觸摸 —— 你只能透過玻璃觀察它,不能像抱貓狗那樣與它互動。如果你期待「寵物能回應你」「能陪你玩」,那麼它們可能無法满足你的需求,長時間下來可能會覺得「無趣」。

台灣樹蛙缺點5:醫療資源少,生病難就醫

台灣專門治療兩棲類的獸醫數量非常少,多數獸醫僅擅長貓狗等哺乳類。若台灣樹蛙出現疑難病症(如嚴重皮膚潰瘍、拒食超 3 天),我們可能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尋找合適的獸醫。即便找到合適的醫生,其花費也並不便宜。

台灣樹蛙環境佈置:打造適合它的「小樹林」

1.選對飼養箱:空間要「豎向」不是「橫向」

台灣樹蛙善於攀爬,飼養箱需優先選擇「豎向高度足夠」的款式:單隻成年蛙建議用「30cm(長)×20cm(寬)×40cm(高)」的玻璃箱(體積約 24 升),若飼養 2 隻則需升級為「40cm×30cm×50cm」(體積約 60 升),確保它有足夠空間跳躍攀爬。

2.鋪設底材:保濕又安全是關鍵

底材要避開沙子、石頭(易磨傷皮膚),推薦 2 種實用選擇:

  1. 無菌苔蘚:買市售「進口無菌水苔」(每包約 50 克,價格 30-50 元),用溫水浸泡 10 分鐘後擠乾,均勻鋪在箱底,厚度 3-4cm。優點是保濕性強,能維持 70%-80% 濕度,且質地柔軟,蛙趴在上面不會受傷,缺點是每 2 週需更換一次,否則易發霉。
  2. 椰土 + 泥炭土混合:按「椰土:泥炭土 = 2:1」比例混合(如 200 克椰土 + 100 克泥炭土),加水調至「手捏成團不散,鬆開輕碰即散」的濕度,鋪厚 5cm。優點是可重複使用(每月晾曬消毒 1 次),缺點是保濕性略遜於水苔,需每天噴水 1-2 次。

3.放置棲息物:模擬樹上生活

台灣樹蛙大部分時間待在「高處」,必須放置棲息物供它停留:

  1. 樹枝:選直徑 5-1cm 的無毒樹枝(如楊樹枝、柳樹枝,避免松枝、柏枝含刺激性油脂),截成 15-20cm 長的段,斜向固定在箱內(一端靠箱壁,一端搭在底材上),高度距箱頂 10-15cm,確保蛙攀爬時不會頂到蓋子。
  2. 假葉片 / 真葉片:在樹枝上綁 3-4 片「無毒假葉」(如塑膠榕葉)或「新鮮菠菜葉、生菜葉」,葉片面積需大於蛙的體型,供它躲在葉下休息。真葉片每 2 天更換 1 次,避免腐爛滋生細菌。
  3. 躲避穴:在箱底角落放 1 個「直徑 5cm 的半圓形陶瓷躲避穴」(價格 80-120 元),裡面鋪少量苔蘚,讓蛙白天可躲進去避光,減少緊張感。

4. 設置水源:小水盆 + 定時噴水

台灣樹蛙雖不常游泳,但需定期喝水與保持皮膚濕潤,水源布置有 2 點要注意:

  1. 小水盆:放 1 個「直徑 8cm、深度 2cm 的淺底陶瓷盆」,倒入晾置 24 小時的自來水(去除氯氣),水量以「剛好覆蓋盆底,不會淹過蛙的腹部」為宜。每天更換 1 次水,避免水質變質。
  2. 定時噴水:用「細霧噴水壺」(每個約 50 元),每天上午 9 點、晚上 7 點各噴 1 次水,噴水量以「底材輕微濕潤,箱壁有細小水珠」為準,不要噴太多導致底材積水,否則易滋生黴菌。

5.溫濕度控制:用工具維持穩定

台灣樹蛙對溫濕度敏感,需用工具精准控制:

  1. 溫度:箱內放 1 個「迷你溫度計」(黏在箱壁中間位置),溫度保持在 22-26℃。低於 20℃時,在箱底鋪 1 片「低溫加熱墊」(功率 5W,價格 150-200 元),加熱墊覆蓋面積不超過底材的 1/3,讓蛙可自主遠離高溫區;高於 28℃時,打開箱蓋通風,或在箱旁放小型風扇(避免直吹)。
  2. 濕度:用「數字濕度計」(放在箱內高處)監測,濕度低於 70% 時,增加噴水次數;高於 85% 時,打開箱蓋通風 10-15 分鐘,或更換部分潮濕底材。

台灣樹蛙飼養注意事項:繞開這些「致命細節」

台灣樹蛙
台灣樹蛙

飼養台灣樹蛙的關鍵,在於關注它「身體構造的特殊性」—— 皮膚薄、呼吸依賴濕度、視力靠移動識別,以下 5 點注意事項必須嚴格遵守:

  • 千萬別頻繁觸摸:台灣樹蛙的皮膚沒有角質層,人手上的油脂、汗液會破壞它的皮膚保護膜,導致細菌感染。只有在緊急情況(如蛙受傷、更換底材時暫時轉移)才需接觸,接觸前必須用「無菌生理鹽水」洗手,並用無紡布輕輕托住它的腹部,避免抓握四肢(易導致脫臼)。
  • 避免陽光直射或強光照射:台灣樹蛙是夜行性動物,眼睛畏光,長時間陽光直射會導致視力受損,還會讓箱內溫度快速升高至 30℃以上,引發中暑。飼養箱需放在「室內陰涼處」,若室內光線太暗,可接 1 個「5W 的紅光燈」(夜間開啟,不影響蛙休息),避免用白光燈。
  • 餌料必須「營養均衡」,不能單一喂食:長期只喂蟋蟀會導致蛙缺乏維生素 A 與鈣質,引發「軟骨病」(四肢彎曲、無法跳躍)。正確做法是:每週 3 次喂食蟋蟀(占餌料總量的 60%),2 次喂食果蠅或麵包蟲(各占 20%),並在餌料上撒「兩棲類專用營養粉」(含鈣與維生素,每次撒 0.1 克),每月補喂 1 次「脫殼的蝦米」(補充蛋白質)。
  • 定期消毒飼養箱,避免細菌滋生:每 2 週徹底消毒 1 次飼養箱:先將蛙轉移到臨時容器(鋪濕潤苔蘚),然後倒掉舊底材,用「稀釋的過氧乙酸溶液」(濃度 0.5%,1 升水加 5 毫升藥劑)擦拭箱壁、樹枝、水盆,靜置 30 分鐘後用清水沖洗乾淨,晾乾後再鋪新底材。千萬別用 84 消毒液,刺激性強,殘留會傷害蛙。
  • 觀察「排便與活動」,及時發現異常:健康的台灣樹蛙每天排便 1 次,糞便呈「黑色條狀,外裹白色薄膜」;若發現糞便稀爛、無白色薄膜,或蛙連續 2 天不排便,可能是腸胃不適。此外,若蛙白天持續待在水盆裡、不攀爬,或皮膚出現白色斑點,需立即檢查溫濕度,必要時聯繫獸醫。

台灣樹蛙吃什麼:食譜介紹

  1. 幼蛙(1-2 個月,體長 1.5-2cm):只能喂「小果蠅」(直徑 3cm 以下),每天喂 3-5 隻,餌料需活躍,死果蠅不喂(蛙看不到靜止食物)。
  2. 亞成體(3-6 個月,體長 2-3cm):喂「小蟋蟀」(體長 8cm 以下)或「大果蠅」,每天喂 2-3 隻,每 2 天補喂 1 次麵包蟲(去頭,避免咬傷蛙)。
  3. 成年體(6 個月以上,體長 3-5cm):喂「成年蟋蟀」(體長 2cm 以下)、麵包蟲、脫殼蝦米,每 2 天喂 1 次,每次 3-4 隻蟋蟀或 5 隻麵包蟲。

台灣樹蛙吃什麼:不同年齡階段的餵食頻率、食量與比例

年齡階段 餵食頻率 每次食量 餌料比例(蟋蟀:果蠅:其他)
幼蛙(1-2 個月) 每天 1 次 3-5 隻小果蠅 0:10:0(僅果蠅)
亞成體(3-4 個月) 每天 1 次 2-3 隻小蟋蟀 6:4:0
亞成體(5-6 個月) 每 2 天 1 次 3 隻小蟋蟀 + 1 隻麵包蟲 7:0:3
成年體(6-12 個月) 每 2 天 1 次 3-4 隻成年蟋蟀 8:0:2(其他為麵包蟲 / 蝦米)
成年體(1 年以上) 每 3 天 1 次 2-3 隻成年蟋蟀 7:0:3

餵食技巧

  1. 餵食時間固定在「晚上 7 點」(蛙開始活躍時),將活餌直接放入飼養箱,讓蛙主動捕捉,避免用鑷子夾餌料喂(易誤傷蛙的嘴巴)。
  2. 若蛙不主動吃餌料,可輕輕晃動餌料(模擬昆蟲移動),吸引它的注意力,但不要頻繁干擾。
  3. 餵食後 1 小時檢查箱內,若有剩餘的活餌(如蟋蟀),需取出(避免蟋蟀夜間咬傷蛙)。

拓展閱讀

角蛙吃什麼?新手家長須知的4類角蛙食物&角蛙飼養常見問題

參考文獻

  1. P. (n.d.). �x�W�����W��. https://www.froghome.idv.tw/html/class_1/guide.html
  2. 流浪貓。Shanz. (2019, October 1). 「初次見面,台北樹蛙」你知道哪一隻是台北樹蛙嗎? 流浪貓筆記本. https://straycat2730.pixnet.net/blog/post/351020062
  3. 维基媒体项目贡献者. (2024, June 28). 台北樹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5%8C%97%E6%A8%B9%E8%9B%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