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藍舌蜥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所擁有的藍色舌頭。這獨特的身體構造不僅外表獨特,其還具備很多人並不知道的神奇功能,例如恐嚇敵人以爭取逃跑時間、感受氣味、捕捉獵物等。這根獨特的舌頭賦予了藍舌蜥與眾不同的魅力,也讓爬行動物愛好者為它深深著迷。接下來,我們就將介紹藍舌蜥飼養全攻略以及一些新手需要注意的要點。
品種介紹:藍舌蜥

起源
藍舌蜥原生於大洋洲及東南亞地區,包括澳洲、印尼、新幾內亞等地,台灣境內沒有原生種,目前寵物市場上的個體多為人工繁殖。這類蜥蜴之所以能在台灣飼養,是因為它們適應溫暖潮濕的亞熱帶氣候,和台灣的氣候條件高度匹配,只要稍微調控環境,就能讓它們健康生活。
習性:白天活潑的「地面居民」
不同於多數蜥蜴愛爬樹,藍舌蜥是典型的地棲性爬行動物,白天活動、夜晚休息,屬於「日行性」物種。它們不愛攀爬,更喜歡在地面漫遊覓食,遇到危險時不會逃跑,反而會張開嘴巴吐出亮藍色的舌頭嚇退天敵。另外,藍舌蜥屬於「變溫動物」,需要靠外界溫度調節體溫,所以飼養時必須設置「溫差區域」,讓它們自由選擇適合的溫度。
外形:圓滾滾體型超討喜
藍舌蜥的外形充滿辨識度:身體粗壯圓潤,四肢短小但有力,頭部呈三角形,最醒目的就是那條湛藍色的舌頭(平時藏在口中,緊張或覓食時才會伸出)。體色多為淺棕色、灰色或橄欖綠,身上帶有不規則的深色斑紋,既能偽裝環境,又顯得獨特可愛。
- 體長:成年個體體長約 45-60 公分
- 體重:健康成年體重約 300-600 克,雌性通常比雄性略重
- 個性:溫和膽小,很少攻擊人,熟悉飼主後會主動靠近索取食物
- 壽命:人工飼養下平均壽命 15-20 年
- 其他名稱:藍舌石龍子、藍舌守宮(民間俗稱,非科學分類名)
藍舌蜥冷知識:3 個讓你驚呼「原來如此」的小細節
- 舌頭顏色是「防禦大招」:藍舌蜥的藍舌頭不只是好看,更是進化出來的防禦策略。當遇到狐狸、蛇等天敵時,它會突然張嘴吐舌,亮藍色在自然界較為少見,是一種不尋常的顏色,可以短暫地嚇退敵人,爭取逃跑時間。
- 尾巴斷了「很難長好」:多數蜥蜴斷尾後能再生,但藍舌蜥的尾巴再生能力極弱。如果尾巴因意外折斷,再生的尾巴會變得短小、畸形,且沒有原來的斑紋,所以飼養時千萬要避免拉扯它的尾巴。
- 是「雜食性」而非「肉食性」:很多人以為蜥蜴都吃蟲,但藍舌蜥其實是雜食性,植物性食物占比高達 60%。在野外,它們會吃果實、葉子、花朵,也會捕食昆蟲、蝸牛,甚至腐肉,這種飲食習性讓人工飼養時食材更容易準備。
藍舌蜥壽命&常見疾病介紹
藍舌蜥在人工飼養下能活 15-20 年,但是它們一生中會面臨許多常見疾病的威脅。接下來,我們將詳細向大家介紹那些可能威脅藍舌蜥壽命的常見疾病,以便飼主更好為寵物提供健康照護,延長藍舌蜥壽命:
常見疾病 | 典型症狀 | 應對方法 |
呼吸道感染 | 鼻子分泌物增多、張嘴呼吸、咳嗽 | 1. 提高環境溫度至 30-32℃;2. 控濕至 40-50%;3. 就醫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 |
腸胃問題 | 糞便稀爛 / 不排便、食慾下降 | 1. 停食 24 小時供溫水;2. 更換新鮮食材;3. 便秘可輕揉腹部,嚴重就醫 |
皮膚炎 / 脫皮困難 | 皮膚發紅、指間 / 眼部脫皮不完全 | 1. 增濕至 50-60%;2. 提供濕潤脫皮盒;3. 禁止強撕未脫皮膚 |
藍舌蜥會認人嗎?藍舌蜥智商分析
藍舌蜥智商相當於人類1-2 歲嬰兒,無法像貓狗一樣理解複雜指令,但能通過「嗅覺」和「視覺」識別經常照顧它的人,並對熟悉的生物放下戒心。獨特的生理構造和較低的智商也導致藍舌蜥的互動性較低它不會主動討摸,也很少有活潑的玩耍行為,但溫和的個性讓你可以輕鬆捧在手心(每次互動時間建議不超過 10 分鐘,避免它緊張)。
藍舌蜥個性:溫順的「慢活族」
藍舌蜥個性可以用「佛系」來形容,這也是它成為新手友好型寵物的關鍵原因:
- 膽小但不攻擊:剛到家時,藍舌蜥會因為陌生環境躲在躲避穴裡,甚至吐出藍舌頭嚇人,但這只是防禦反應,從來不會主動咬傷人。通常適應 1-2 週後,就會逐漸放鬆,看到你也不會緊張。
- 動作緩慢,容易觀察:不同於快速爬動的壁虎或龍蜥,藍舌蜥移動速度慢,你可以輕鬆觀察它的進食、脫皮等狀態,及時發現健康問題。
- 領域性低,可混養(需注意):成體領地意識較低,若飼養箱足夠大(超過 120 公分),可嘗試一公一母混養,但要避免兩隻雄性同箱,否則會打架受傷。
台灣藍舌蜥價格:多少錢能帶一隻回家?
台灣藍舌蜥價格會因「品種」「年齡」「來源」而差異很大。接下來,我們將具體為大家介紹,但以下內容僅供參考:
品種 | 年齡 | 藍舌蜥價格(NT$) | 備註 |
印尼藍舌蜥 | 幼體(3-6 個月) | 3,000 – 5,000 元 | 人工繁殖,新手首選 |
印尼藍舌蜥 | 成體(1.5 年 +) | 8,000 – 12,000 元 | 性成熟,可辨認性別 |
北部藍舌蜥(稀有) | 幼體 | 15,000 – 20,000 元 | 原生澳洲北部,數量稀少 |
中部藍舌蜥(稀有) | 成體 | 25,000 – 35,000 元 | 體色鮮艷,市場需求高 |
藍舌蜥缺點:養之前先搞懂這些「麻煩事」

藍舌蜥缺點1:體型不算小,需要足夠飼養空間
成年藍舌蜥體長超過 50 公分,飼養箱不能太小 ——幼體至少需要 60×40×30 公分,成體則要 120×60×50 公分以上。如果居住空間狹小(如單人套房),很難給它足夠的活動區域,長期擠在小箱子裡會導致它壓力大、免疫力下降。
藍舌蜥缺點2:排泄物量大,清理頻率高
藍舌蜥食量不小,排泄物也比一般小型蜥蜴(如守宮)多,且糞便帶有異味。建議每天清理排泄物,每週更換一次墊材(如報紙、爬蟲沙),如果懶得頻繁打掃,很容易滋生細菌,引發皮膚病或腸胃問題。
藍舌蜥缺點3:溫度控制不能馬虎,冬季需加溫
藍舌蜥需要「溫差環境」才能正常代謝:飼養箱內要分「熱區」(30-32℃)和「冷區」(24-26℃),夜間溫度也不能低於 22℃。台灣冬季室溫常低於 20℃,必須安裝加溫燈或加溫墊,且要定時檢查溫度(建議放 2 個溫度計,分別測熱區和冷區),一旦溫度不夠,就會影響它的食慾和健康。
藍舌蜥缺點4:壽命長,飼養需長期規劃
藍舌蜥能活 15-20 年,比貓狗的壽命還長。飼養前要考慮「長期責任」:比如未來搬家、結婚、出國,是否有人能代為照顧?千萬不要因為一時新鮮購買,日後又棄養,這對藍舌蜥來說是極大的傷害。
藍舌蜥缺點5:醫療資源少,生病不易就醫
台灣專門看爬行動物的獸醫不多(主要集中在台北、台中、高雄),如果藍舌蜥生病,可能需要跨城市就醫,不僅麻煩,治療費用也比常見寵物高(一次就診費約 1,500-3,000 元)。新手飼養時,一定要做好預防工作,減少生病風險。
藍舌蜥環境佈置:3 步打造舒適「蜥蜴小家」
1. 選擇合適的飼養箱:玻璃箱比木質箱更實用
我們建議優選玻璃飼養箱(頂部或前部開口),透氣性好且方便觀察;避免用木質箱,因為木頭容易吸潮發霉,很難清理。飼養箱大小參照前文:幼體 60×40×30 公分,成體 120×60×50 公分,箱體高度不用太高(藍舌蜥不愛攀爬),但要確保蓋子緊密,防止它逃跑。
2. 溫度與照明:熱區冷區要分開,UVB 燈不能少
- 加溫設備:在飼養箱一側放置「陶瓷加溫燈」(無光,適合夜間)或「白熾加溫燈」(有光,適合白天),打造 30-32℃的熱區;另一側不放置加溫設備,保持 24-26℃的冷區,讓藍舌蜥可自由調節體溫。
- UVB 燈:必須安裝「0 UVB 燈管」,每天開啟 8-10 小時,幫助藍舌蜥合成維生素 D3,促進鈣吸收(缺乏 UVB 會導致軟骨病)。燈管每 6 個月更換一次,即使燈還亮著,UVB 強度也會下降。
- 溫度計:分別在熱區和冷區各放一個溫度計,每天檢查溫度,確保符合要求。
3. 墊材選擇:幼體用報紙,成體用爬蟲沙
墊材要避免「細小顆粒」(如玉米芯、椰土),防止藍舌蜥誤食導致腸梗阻:
- 幼體(3-12 個月):用報紙或無香衛生紙,鋪 2-3 層,髒了直接更換,安全又好清理。
- 成體(12 個月以上):用「爬蟲沙」(直徑 2-3 毫米)或「壓縮椰磚」(泡水後鬆散使用),鋪 5-8 公分厚,模擬野外環境,還能幫助它磨掉爪子。
4. 必備擺件:躲避穴、水盆、食盆一個都不能少
- 躲避穴:在熱區和冷區各放一個(可用紙盒、陶瓷盆製作),讓藍舌蜥緊張時有地方躲藏,減少壓力。躲避穴的大小要能讓它完全鑽進去,剛好擠滿的尺寸最有安全感。
- 水盆:選擇淺口、不易傾倒的陶瓷盆,裝滿涼白開,每天更換一次,確保水質清潔。水盆要放在冷區,避免被加溫燈烤乾。
- 食盆:用陶瓷或塑料盆,放在熱區附近(藍舌蜥習慣在溫暖環境進食),避免食物直接放在墊材上,防止誤食墊材。
5. 濕度控制:台灣潮濕,不用頻繁噴水
藍舌蜥適合的環境濕度是40-50%,台灣除了南部冬季,多數時間濕度都偏高,所以不用經常噴水。如果濕度超過 60%,要打開飼養箱通風,或鋪一層乾燥的爬蟲沙吸潮;如果濕度低於 30%(如北部冬季開暖氣時),可在躲避穴內鋪濕紙巾,提高局部濕度。
藍舌蜥飼養注意事項:從身體構造出發,避開這些坑
藍舌蜥的身體構造有很多特殊之處,飼養時要針對這些特點調整方法,才能避免傷害它:
- 舌頭敏感,不要隨意觸摸:藍舌蜥的舌頭是重要的嗅覺器官,上面布滿嗅覺細胞,不要用手或工具碰它的舌頭,否則會讓它緊張,甚至拒食。
- 牙齒鈍但咬合力強,抓握要穩:雖然藍舌蜥牙齒不尖,但咬合力足以咬傷皮膚。抓它時要用手掌托住腹部和身體,不要單拎四肢或尾巴,避免它因恐懼掙扎而咬傷你。
- 眼部凸起易受傷,清理要輕柔:它們的眼睛凸起且沒有眼瞼,灰塵或墊材顆粒容易進入。如果發現它頻繁眨眼,可用生理鹽水沾濕棉花棒輕輕擦拭眼周,千萬不要用手揉搓。
- 鱗片下藏污垢,洗澡有講究:每月可給藍舌蜥洗一次澡(用 30℃左右的溫水,深度不超過四肢),幫助清潔鱗片縫隙的污垢。洗澡時間控制在 5 分鐘內,洗完用毛巾擦乾,避免感冒。
- 脫皮期需安靜,不要干擾:脫皮時寵物4會變得敏感,此時要減少打擾,不要強行剝皮。可在飼養箱內放一塊濕海綿,提高局部濕度,幫助它順利脫皮。
藍舌蜥吃什麼:食譜介紹

藍舌蜥是雜食性動物,飲食需「植物性為主、動物性為輔」,以下是台灣容易取得的食材清單:
- 植物性食物(占比 60%):
- 蔬菜類:胡蘿蔔(蒸熟)、南瓜(蒸熟)、菠菜(焯水去草酸)、生菜(洗淨瀝乾)
- 水果類:蘋果(去皮切塊)、香蕉(少量,避免腹瀉)、藍莓、奇異果(去皮)
- 其他:無鹽泡麵餅(壓碎,偶爾添加)、苜蓿芽、蒲公英葉
- 動物性食物(占比 30%):
- 昆蟲類:麵包蟲、蟋蟀(餵食前先餵蔬菜,稱為「營養強化」)、杜比亚蟑螂
- 其他:熟雞蛋(搗碎)、無鹽瘦肉(切小丁)、蝸牛(去除外殼)
- 補充劑(占比 10%):
- 鈣粉:每次餵食時撒少許,預防軟骨病
- 維生素粉:每週添加 1 次,增強免疫力
藍舌蜥吃什麼:餵食頻率、食量 & 比例
不同年齡的藍舌蜥餵食需求差很大,以下是詳細的餵食計劃(數據來源:Australian Reptile Park):
年齡階段 | 餵食頻率 | 每次食量 | 食物比例(植物:動物:補充劑) |
幼體(3-6 個月) | 每 2 天 1 次 | 體重的 5%(約 15-30 克) | 5:4:1 |
亞成體(6-12 個月) | 每 3 天 1 次 | 體重的 4%(約 20-40 克) | 6:3:1 |
成體(1 年以上) | 每 5-7 天 1 次 | 體重的 3%(約 30-50 克) | 7:2:1 |
拓展閱讀
參考文獻
- Vetafarm Australia. (2024, July 30). 藍舌蜥蜴作為寵物 |維塔農場. Vetafarm. https://vetafarm.com.au/zh-TW/resources/education/blue-tongue-basics/
- 维基媒体项目贡献者. (2023, August 29). 蓝舌石龙子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3%9D%E8%88%8C%E7%9F%B3%E9%BE%99%E5%AD%90%E5%B1%9E
- 辛宥. (2025, July 18). 如何飼養藍舌蜥? EK Reptiles. https://www.ek-reptiles.com/post/%E5%A6%82%E4%BD%95%E9%A3%BC%E9%A4%8A%E8%97%8D%E8%88%8C%E8%9C%A5